前几天海证资本,写了关于分众传媒的文章,有网友提出疑惑——实在看不出分众的成长性体现在哪,广告位都是固定的,人口见顶的情况下,城市不再扩张,未来的成长因子到底在哪呢?
关于这种疑惑,我想举一个例子,1977年巴菲特以325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《布法罗晚报》,当时的市盈率大概在30倍左右。
收购完成之后,老巴即陷入了巨大的麻烦之中,原因就在于《布法罗晚报》有一位搅局的同城竞争对手《信使快报》,双方在争夺用户、广告资源上展开激烈竞争,甚至为各自利益付诸于官司纠纷,导致彼此都很难赚到钱。
在最初投资《布法罗晚报》的六年间,1977-1982年每年分别亏损了140万美元、291万美元、461万美元、280万美元、122万美元、122万美元,累计亏损超1400万美元,是不是和几年前分众、新潮之间恶性竞争指示业绩每况愈下非常相似。
1982年,《信使快报》实在架不住与财大气粗的伯克希尔长期摩擦,不得不宣布停刊,《布法罗晚报》终于迎来了春天,1983年税前利润即超过了1900万。
尽管取得了布法罗地区的垄断地位海证资本,但是按照现在某些网友的视角看,显然这是一家没有任何成长性的老登型公司。
布法罗市人口在1950年达到顶峰,为58万人,之后由于去工业化以及运河航运量衰败,人口逐渐呈下滑趋势,到2010年已下滑至26.1万人。
人口下滑意味着用户量下降,且报纸价格并不具备随意提价属性,通常只能是跟随通胀而动(例如纸张原材料涨价),所以怎么看,貌似都是门没有什么未来的生意。
但是,就是这样一家毫无想象力的公司,到1986年税前利润就达到了3500万美元,比9年前巴菲特买下它支付的总额还要高。虽然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,《布法罗晚报》最终还是无可奈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,于2006年停刊。但是至少在1999年之前,公司的业绩回报率非常棒,一直呈不断增长状态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原因就在于广告收入的攀升,报纸的广告刊位是固定的,所以往往是价高者得,具有极强的定价权。
而商业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,全社会对广告的投入规模只会越来越大。例如我国2001年广告经营总额只有794.89亿,到了2024年达到了15464.1亿元,翻了18.45倍,甚至可以说商业竞争越激烈,广告就打得越勤快。
当下,分众并购新潮之后,已拿下了电梯媒体80%的市场份额,实际上类似于《布法罗晚报》取得了利基市场的垄断权。在我看来,接下来完全有希望复制《布法罗晚报》1982年之后的故事。
当然,还有网友进一步提出了质疑,认为现在广告投入大头在于互联网广告,而分众属于实体户外广告的分支,是否会偏离主流,吃不到大肉。
我想对于这个问题,大家可能有些多虑了,在《布法罗晚报》的时代,最强的广告媒体主流并不是报纸,而是电视,《布法罗晚报》其实也没有占据大肉赛道。
但是,不占主流大肉渠道,并不代表没有存在价值,因为广告赖以生存的前提是宿主场景。互联网广告之所以大行其道,是因为手机、电脑是当下人们使用最频繁的设备,相反电视媒体由于受众群体急剧减少,就难以避免的出现了全面衰退。
但是,户外广告是不一样的海证资本,人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呆在家里,盯着手机不放,外出走动是必须的行为。因此户外广告宿主场景不会也不可能完全消失,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只有互联网广告投入会增长,而户外广告投入不增长的问题。
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